您所在的位置:自然科学

蓝鹇

蓝鹇又叫蓝腹鹇,为中国台湾省特产鸟类。全长约80厘米。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;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;
蓝鹇
肩羽红褐色;脸部裸皮、肉冠及肉垂红色。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,皆为黑色而带蓝色。嘴淡角色,脚鲜红色。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,杂以黑纹及黄斑。
常单独活动,通常5:00左右即开始活动,直到19:00左右停止,其中尤以晨、昏最为活跃,中午活动较差,晚上多栖息于树上。活动时常沿固定的路线进行,久而久之常常形成明显的“鸟径”。活动时常常昂首阔步,行动机警,受惊后迅速奔跑,羽冠耸立,尾羽微展,待跑到一定距离后再机警地观察动向,有时走走停停,四外观望。蓝鹇除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外,也能飞翔和跳跃。跳跃时鼓动双翼作为辅助,但有时也不张翼。疾走时头前后晃动,尾略向下垂。通常无固有的领域和活动范围,亦无领域性行为,即使在繁殖期间亦如此。
杂食性。主要以植物的嫩叶、幼芽、花、茎、浆果、果实、种子以及根和苔藓为食。
蓝鹇是我国特产鸟类,分布区域狭窄,数量稀少,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,濒危鸟类红皮书和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,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(生效年代:1996平均种群密度为0.13只/公顷,最高种群密度 (典型栖息地种群密度)为0.18只/公顷。而适宜蓝鹇生存的栖息环境,目前在台湾已所剩无几,蓝鹇的生存,已受到了严重威胁。 蓝鹇在1862年被史温霍发现时,在台湾曾有广泛的分布和较高的种群数量。当时整个台湾岛从近海平面到3000m左右的阔叶森林中皆有分布,但近几十年来,由于台湾经济的急速发展,人口的增加,大量森林被砍伐,土地被开垦,致使蓝鹇的栖息生存环境遭到很大破坏,分布区域越来越缩小,加之随着蓝鹇越来越珍贵,个人的收藏、捕捉和饲养也随之加剧,从而更加导致种群的减少。因此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应加强生境和种群的保护和管理。目前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。

上一篇:黑长尾雉
下一篇:白鲟
  设为首页 | 关于我们  |   版权信息  |  隐私保护  |  免责声明  |  合作伙伴  |  联系我们
 中华自然科学网(SCICN.NET), All Rights Reserved
  冀ICP备17034147号   客服及报障邮箱:sci@scicn.net